首 页 | 关于我们 | 展会介绍 | 新闻中心 | 参展商手册 | 展位费用 | 展位分布图 | 展览回顾 | 媒体支持 | 联系我们 | ENGLISH
 新闻类别
展会资讯
行业新闻
公司动态
媒体报道
 新闻详细
     
高端特钢受制于人 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之痛
2010年8月9日
---------------------------------------------------------------------------------------------------------------
    特殊钢是重大装备制造、重大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先进武器所需的核心、关键材料,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标志。

  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表示,我国特钢发展的关键是要占领高端市场。在徐匡迪看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要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上受制于人。其中,核心技术主要是指控制系统和软件,核心部件主要是材料不过关。尤其是飞机起落架、高速列车车轴、轴承等抗疲劳高强钢,核电站用耐高温、抗辐射不锈耐热钢管,燃气轮机、涡扇发动机的高温合金叶片等材料,目前尚且不能实现国产化。

  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翁宇庆同样认为,通过产业和产品升级,提升高端特钢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是我国特钢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高端特钢受制于人

  从世界范围来看,特钢产业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日本和德国,两国在全球特殊钢市场所占的份额分别达到20%和18%。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表示,相比日德等发达国家,我国特钢产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品种结构上,从而导致主要特钢品种出口单价和进口单价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以不锈钢棒材为例。2010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不锈钢棒线材4.46万吨,平均到岸价格为3991美元/吨;出口3.14万吨,出口单价仅为2993美元/吨。同期,我国共进口不锈钢板带31万吨,平均单价为3216美元/吨;出口36.98万吨,平均单价仅为2336美元/吨。

  再如合金钢锻材。上半年我国共进口3000吨,平均进口价格高达5000美元/吨;出口4.76万吨,平均出口价格仅为1554美元/吨。

  在锅炉钢管上,上半年我国共进口4.43万吨,平均价格达到7697美元/吨,出口量为3.25万吨,出口单价只有2215美元/吨。

  综合来看,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上述主要特钢产品91万吨,进口金额达到23.2亿美元,平均进口价格为2549美元/吨。相比之下,上半年我国合金钢棒线材和合金钢板带的平均出口价格只有648美元/吨和606美元/吨。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特钢行业的话语权主要体现在对国际主要特钢产品的定价权上。进口单价与出口单价的巨大“落差”充分证明,若要摆脱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我国特钢产业必须延伸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业内专家指出,特钢深加工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是高端特钢产品的发展趋势之一。例如,特钢板带、特钢棒线材、特钢管材以及工模具钢、高速钢等都具备深加工的潜力。

  质量稳定性亟待提高

  2009年,我国累计生产特殊钢3470万吨,占全国钢产量的比例只有6.11%。相比之下,在世界范围内,特殊钢在一个国家钢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10%~15%,其中,OECD国家达到15%~20%,瑞典接近30%。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主持的《中国特钢产业现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我国特殊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高品质特殊钢比例低,结构不合理,部分高端产品不能满足国内行业发展及重大工程需求;特殊钢板带材、管材、棒材、锻材和复杂型材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特殊钢生产的高资源和高能源消耗状况亟待改善等。

  通常来讲,洁净度、均匀度、组织细化度和尺寸精度等是特钢的本质特征,而质量稳定性是其品质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以高品质轴承钢为例,其含氧量必须不大于10PPM,可靠性不小于99.99%。

  该课题组对汽车、轴承和机械等主要用户行业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特钢产品质量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有:表面质量不稳定、表面发纹、公差超标、弯曲度超标现象时常出现;交货期不准时情况时有发生;连铸材料低倍偏析;夹杂物不均;表面裂纹;为用户服务理念较差;使用寿命相当于进口材料的四分之一;钢材硬度不均匀、钢中碳含量和氧含量控制波动较大、中心疏松与夹杂物富集等质量缺陷较为普遍等。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金属加工在线”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www.mw1950.com/html/201008/0806/20100806131514765.shtml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2023  广州巨浪展览策划有限公司  粤ICP备05023181号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华明路29号星汇园A1座3A05-3A06室 邮编:510623  020-38620272 传真:020-38620781